oem和odm(女生说oem是什么意思啊)

靠卖“贴牌”商标年赚9亿,骗消费者数年,没想到原厂早已停产!大家看到这则消息,马上想到的肯定是南极人,现在已经是万物皆可南极人。这股贴牌风最早兴起于保暖内衣行业,自从保暖内衣行业不行了之后,他们开始对全品类服饰商品进行授权,包括衬衫裤子西服夹克袜子皮带鞋帽等等,甚至自己生产的内衣也放弃了,把商标授权给各省的经销商,他们自己去找厂家生产,每年缴纳品牌使用费即可。

oem和odm

随即这种模式席卷整个服饰品牌,北极绒、俞兆林、恒源祥、卡帝乐鳄鱼、花花公子、波司登旗下的康博、雪中飞,七匹狼、柒牌、雅鹿、浪莎等等,凡是你能想到的国内品牌,无不是这样的操作,刚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品牌方还会派跟单人员质检,时间一长,就放任不管了。做得做最过分的当属南极人了,跨类别授权,马桶刷子、电风扇、茶杯、锅碗瓢盆、尿不湿,凡是地球上有人类用的产品,只要给钱,都可以挂南极人的商标。

有人认为,这个是品牌的内卷,除了职场,除了孩子的培训,在中国经济各个行业,仿佛谁也逃脱不了,“内卷”现象来势汹汹、势不可挡,引发了不少品牌和企业的焦虑。专家分析:品牌要走出所谓的“内卷”困境,就必须保持理智,打造品牌差异化,提供个性化的营销策略,洞察客户的真实需求,以强硬的品牌实力作支撑,才有底气向“内卷”说“不”!

我认为恰恰不是这样,这是资本攫取利润的最大化,是商人榨干品牌最后一滴血的主动行为,他们从认真做实业到最后集中精力卖吊牌,这种“合法山寨”的行为,只是满足一己之私,这些老板在多年前,有幸在招商会上见过几人,多数家庭均已移民国外,国内只是他们掘金的暂住地而已。假如说是品牌内卷导致的这种现象,说明出发点还是好的,先降维打击求生存,然后升维进攻破内卷,至少在国内的手机行业走的是这条路径。而上述卖吊牌的企业,丝毫看不到这一迹象,他们完全是涸泽而渔,撒下了一片绝户网,不放过任何一个铜板。

品牌贴标之处,寸草不生,现在一些大品牌以一个产品一年多少商标使用费的价格授权给某个经销商使用,然后经销商再拿着这个授权找生产厂家生产产品,这种现象已经全国蔓延,不仅仅是服饰品牌,比如陶瓷业、电器业、酒厂、药业。

西门子、夏普、荣事达、志高、康佳、扬子、美的、奥克斯、九阳、长虹、创维、美菱,除了少量的主业自己在做,其余的小家电全部是卖吊牌在出售,它和ODM(品牌方委托制造商提供设计和生产)、OEM(品牌方研发设计,制造商生产)不同,他们是收取商标使用费,其余的则和自己没任何关系。现在有人调侃,继南极人之后,世界万物皆可小米,小米和这些品牌还是不同的,它更像是OEM和ODM两者的结合,和卖吊牌的是两码事。

一到夏天,59元69元的家用落地扇在互联网上泛滥成灾,本人也有幸买了两个,一年之后电机全部烧毁,而家里的200多元的艾美特电风扇几年之后,仍然正常运转,由于家里有读书的孩子,今年花了699元买了它的360度摇头的静音扇,果然是润物细无声。我希望一些品牌能坚守初心,不要陷入“卖吊牌企业”的价格战,认认真真地地搞产业升级,做出好产品。我在互联网上消费十年,如今也就是买买袜子或者实体店不常见的商品,如果要在网上找到口碑好的产品无异于大海捞针,100%的店铺都在刷单和刷好评,想判断一个产品的真是情况,要从几万个评论中慢慢找出真实的购买者下的结论,费时费脑费力。

oem和odm

卖吊牌的还有一个重灾区,就是白酒行业,泸州老窖有几百种贴牌酒,五粮液也是,各种花开富贵、富贵天下等等,开车的时候,本地交通广播台,经销商会声嘶力竭地在那喊:五粮液出品,现在只要199元一箱.然后旁边的主持人不同意,说:无论如何,你得给我个面子,今天我得给听友争取个福利,你这个价格我不答应。然后经销商万般痛苦,如丧考妣,说:我今天豁出去了,就当交个朋友,199元,你买一箱,我还送一箱。如今这种表演堂而皇之地登上了直播平台,很多大主播,甚至是当红明星,直播带货这种集团酒,一箱4瓶,原价2999,现价只需要398。

oem和odm

最让人讨厌的是医药品牌卖吊牌的行为,什么同仁堂,仁和等等,万物皆可“仁和”?这家老牌药企年入41亿,贴牌产品占半壁江山,从中西药品到面部护肤,从滋补用品到日常护理以及牙膏洗面奶祛痘霜,“仁和”和“南京同仁堂”牌似乎无处不在,那些祛青春痘和祛老年斑的文案,三天见效、重变大活人,在某多多上数十万家在卖,销量惊人,至于有没有效果,估计仁和和同仁堂总部也不清楚,毕竟是小企业交钱拿了商标后,自产自销而已。

(图片不宜展示)

老外得知中国还有这种玩法,兴奋不已,把国外不入流的超市品牌输入到国内,也就是重演一遍中国卖吊牌的商业模式, 但产品真的和进口没一毛钱关系,卖家很会给产品赋予各种噱头和欧美文化以及故事,哪怕是虚假的也没有关系,这些“假洋鬼子” 比同类产品贵出几倍。为什么要这么贵?因为他们要花大量的钱在各个平台找各类达人大V去推广,还要给大量的佣金,产品好不好不重要,能卖出去就行。

人性本贪,人们只想花费尽可能少的钱,选购尽可能出名的品牌。这给那些卖吊牌的企业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这种行为你还没办法去投诉,这是正大光明的“合法山寨”,受法律保护。作为消费者,并不是鄙视他们卖商标授权,而是痛恨的是品牌方不管后续质量的行为。

有人或许有疑惑,这样去透支品牌价值,品牌还能生存得下去吗?或许对于商人来说,我们的担忧是皇上不急太监急,他们卖来卖去,卖的是广告,而并不是品牌价值,这对年轻的一代也有好处,就是中国还有大量的创业机会,只要市场上没有真正的品牌,那么创业的道路上就少了很多绊脚石,只是希望年轻人创出新品牌,不要忘记初心,真正把精力投入到产业升级上,而不是和前辈那样,搞投机倒把。

相关文章